將心比心,多維度推進、細節處入手,凝聚眾力建好老年友好型社會
【關鍵詞】“在外互幫父母協議”
【事件】為了讓出門在外的老年人都能及時得到幫助,社交網絡上,一份自發形成的“在外互幫父母協議”悄然流行。沒有約束條款,甚至缺少統一內容,這份協議卻得到了眾多網友的留言支持,紛紛表示“自愿簽署”,并分享轉發,呼吁大家出門在外,都盡己所能伸出援手——“這一次我來幫助你的父母,下一次你幫到的或許就是我的父母”。
【點評】
生活中,或許會遇到這樣的場景:火車上獨自出行的老人,吃力地搬運行李;地鐵站里看不懂轉乘路線的老伯,焦急無助;馬路邊不會用手機導航的奶奶,只能邊走邊問……這些出行在外遇到困難的老年人,是他人眼中的陌生人,卻是家人深深的牽掛。對長輩多一些關心、為社會添一分溫情,就是這份樸素而感人的協議初衷所在。
協議的流行可以看作一次善意的接力。出于作為子女的共情,期待父母都能在手足無措時遇到溫暖;出于本能的善良,希望每一個老年人都能感受到社會的關愛和尊重。涓涓細流終會匯成滔滔江海。或許只是一次主動的攙扶、一回耐心的講解,但舉手之勞間,就氤氳著愛的芬芳、傳遞著善的暖意,大家共同努力,就能凝聚起全社會敬老愛老、向上向善的強大力量。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信息技術突飛猛進,老一輩熟悉的生活方式正在發生變化。景區預約、掃碼點餐、叫網約車……種種年輕人司空見慣的便捷服務,對老年人而言可能相對陌生。年輕人想要幫助家里長輩跨越數字鴻溝,不妨把對長輩落后于數字時代的擔心,化為鼓勵并指導他們嘗試新技術的實際行動,讓他們也能享受到數字技術的便利,更好融入時代發展。
當然,為這種自發的互助行為點贊的同時,我們也呼吁繼續提升社會適老化改造水平、持續建設無障礙環境。讓長輩們在外更安心,還需要制度化、系統性的全方位保障。比如,樓梯可否加裝扶手?不會掃碼能否順利點餐?APP能否完善老年人模式?將心比心,多維度推進、細節處入手,凝聚眾力建好老年友好型社會,才能讓父母在外更順心,子女在家更放心。
尊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美德。讓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讓我們攜起手來、一起努力,推動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讓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27日 05版)(常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