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2.8億——民政部10月13日發布的《2022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8004億人,較上年增加1268萬人。
隨著老年人口規模擴大,助餐服務需求持續增長,相關政策舉措加快出臺。日前,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積極發展老年助餐服務行動方案》,明確要積極穩妥、因地制宜發展老年助餐服務。當前,老年助餐服務發展現狀如何?還面臨哪些難題?怎樣進一步推進?
助餐點增加、模式更多樣
11時,北京市朝陽區水碓子社區“團結湖福壽苑老年餐桌”人氣旺了起來。作為這家養老助餐點的常客,社區居民李明遠早早趕來,點上幾個愛吃的菜,跟熟識的老伙計聚在一桌,邊吃邊嘮家常。
“退休后,我幾乎天天來這里吃飯,不僅吃得好,時間久了跟大家也熟絡了起來,一起聊聊,心里暢快。”李明遠說,“現在子女都在外工作,家里只有自己和老伴兒,懶得開伙做飯。這個助餐點離家近,飯菜可口,方便又實惠。”
發展老年助餐服務是支持居家社區養老、增進老年人福祉的重要舉措。近年來,為解決居家老年人用餐難題,全國各地持續推進老年助餐服務行動。根據北京市老齡辦、北京市老齡協會不久前發布的全市老齡事業發展概況數據,去年北京市發展建設養老助餐點153家,截至2022年底,全市已累計建成1489家養老助餐點。
在安徽省合肥市,今年啟用了多家老年助餐點。“開業以來很受歡迎,前來就餐的老年人不斷增加。”合肥市蜀山區筆架山街道學林軒社區老年助餐點工作站站長駱巧生說,助餐點全周營業,每天向居民提供中晚餐,每頓菜品6種左右,包括12元、15元、18元3種不同套餐。
據介紹,今年以來,合肥市加快實施老年助餐服務“暖民心”行動,新增超200個老年食堂(助餐點),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運營老年食堂(助餐點)1000余個。
老年助餐點的數量在增加,服務模式也越來越多樣。在江蘇,蘇州工業園區社會福利中心推出“中央廚房”老年助餐模式,為周邊小區提供集中配送助餐服務。該中央廚房負責人張風義介紹,自從采用中央廚房按需訂餐、統一制餐、配送分餐、服務就餐的模式后,助餐效率明顯提升,日均最大供餐能力超過3000份。
無錫市還推出智慧助餐服務,老年人刷臉即可完成選餐、結算,還能定期拿到個人營養分析飲食報告;常州市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探索“公建公助+社區食堂”“餐飲企業+社區食堂”等多層次助餐服務體系……聚焦提升老年助餐服務水平,江蘇省今年提出改造提升500個社區助餐點,截至8月底已完成改造提升423個,投入運營360個。
供需矛盾仍然突出
經過多年發展,老年助餐服務在越來越多地方推開,贏得老年人認同,但也面臨一些挑戰。
——助餐點布局尚不能充分滿足老年人需求。走訪中發現,一些地方老年助餐服務存在供給端與需求端的兩難問題。一方面,有些助餐點因為選址不夠合理,日常客流量很少;另一方面,有的老人由于周邊沒有靠近的助餐點,不得不步行較長時間或乘車趕往離家幾公里的老年助餐點就餐。
“我平常去的社區食堂餐食挺好,但就是離家太遠,走過去將近半個小時,不太方便。”家住湖北襄陽的王東來說,“這幾年身邊有助餐需求的老人越來越多,每次在食堂也會碰到不少像我一樣從其他社區來吃飯的,有些人吃了幾次后嫌遠干脆不來了。希望助餐點離家近些,讓我們能在家門口吃上老年餐桌的飯。”
——部分助餐食堂飯菜種類有限,質量有待提高。“咱們老年人吃飯比較關注菜品咸淡和用油,特別是一些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更不能接受高油高鹽高糖的食物,但對于這樣的需求,并不是每個助餐點都能滿足。”今年69歲的張慶生在多個老年助餐點有過就餐經歷,他說,“還有些老年助餐點宣傳做得漂亮,但實際提供的菜品種類很少,菜譜單一、更換頻率也低,跟廣告上宣傳的差別很大。”
濟南大學教授朱孔來分析,有些老年助餐點固守“吃補貼”的觀念,創新菜品的積極性不高,長此以往直接拉低了飯菜質量。“養老助餐點要實現優質服務,需要在配餐、加工、送餐、處理應急事件等各個方面具備一定的專業性,但我們在調研中發現,目前有些助餐點工作人員并未經過專業化培訓,甚至在健康證、廚師證等相應資質上都有欠缺,很難保證服務質量。”朱孔來說。
——一些助餐點運營壓力大,面臨入不敷出的困境。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曾對40家老年餐桌機構開展典型調研,結果顯示,在老年餐桌運營存在的主要困難中,選擇“餐費價格很難與成本同步,虧損缺口加大”的機構占比達到55%。業內人士認為,與社會化餐飲相比,“微利惠民”是老年助餐服務的主要特征,這意味著老年助餐點的菜品價格往往較低,再加上工作人員不足、客流不穩定等因素,餐費收入低和制餐、送餐成本高的問題成為助餐點持續經營的突出阻力。
“目前老年助餐點雖然遍地開花,但供需矛盾依舊突出,能夠收支平衡、略有盈余并可持續發展的助餐點相對較少。”朱孔來說,此外,有些老年助餐點還存在資源利用不充分、規范化服務不夠、服務對象不精準等情況,這些問題需要引起重視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避免搞攀比和“一陣風”
為了更好推動老年助餐服務發展,各地相繼出臺政策舉措,加大支持力度。
在遼寧營口,民政等部門明確以分類補助推動社區助老食堂建設、運營。營口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將從三方面給予補助:一是一次性建設補助,經驗收合格的由各級政府新建或改擴建的社區助老食堂,給予不超過15萬元的一次性建設補助。二是運營補助,日均助餐人數41人以上的,給予每年4萬元運營補貼。三是老年人助餐補助。
安徽合肥就老年助餐點布局及餐品種類作出部署。合肥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副處長繆美表示:“我們將引導規模化、連鎖化的餐飲企業加入老年助餐服務行列,使菜品種類更豐富,老人可選性更強。同時,合肥還將調整優化老年食堂選址和面積,在老年食堂、助餐點建設前,進行充分調研論證,保障后期運營實效。”
運營機構也在積極嘗試。“送餐上門是不少老人的現實需求,但過去由于送餐工作由我們自己承擔、人手又少,每天的送餐數量和范圍都比較有限。”朝陽區水碓子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站長王月說,“今年,我們跟外賣平臺達成合作,由外賣小哥為老人送餐,既提升了效率,也擴大了覆蓋范圍。接下來,我們將繼續推廣這一配送模式,幫助更多老年人在家享受優質助餐服務。”
送餐負擔減輕了,經營收入怎樣提升?拓展客戶群體、提高空間使用效率是關鍵。“在滿足老年人助餐需求的基礎上,我們還通過菜品創新、環境改造吸引更多客源,目前30%的客源為60歲以上老年人,70%的客源是青年人。”在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復興里社區健康食堂成了各年齡段居民追捧的“網紅店”,食堂負責人胡一凡表示,“把開在社區里變成‘長’在社區中,真正融入社區居民的生活和文化,才能持久健康運營。”
專家認為,老年助餐服務具有公益屬性,其發展需要政府層面的引導和支持,同時也離不開經營者增強市場化競爭意識和長期運營規劃。在推進老年助餐服務發展過程中,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收入水平和生活消費習慣不同,必須緊密結合當地實際,避免搞攀比和“一陣風”式推進,從而真正讓老年助餐服務推得開也辦得好。